close

 

2457331_132330158000_2  

《讀 親子》

※改編裡面一句話:在學習過程中,大人只會放大孩子不拿手的地方,看不到孩子厲害的地方,這讓孩子很痛苦。

這或許也是台灣孩子沒有自信心的原因之一。

-------------------------------------------------------------------------------

●日本栽培拒學症小天才,這些人如果生在台灣…

作者 / 李雅筑 攝影 / 張智傑 發表日期 / 2015/1/23 出處:遠見雜誌

學校教育有許多不可取代功能,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套學習體制,近年非學校型態的教育方法備受討論,包含在家自學、實驗教育辦學機構等,就是最好例證。

這些脫離傳統教育體制的學生,大多是源於對現有教育體制的不信任,因而主動退出學校教育。但社會卻有另一群學生,是被迫離開學校,這些人患有拒學症,最明顯特徵就是嚴重地抗拒上學,並用不實理由來逃避學校,更嚴重的,還會在上學時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

面對拒學症的學生,許多家長選擇透過醫學方式,並透過藥物治療與諮商輔導等方式,讓他們一步步適應學校生活。但是,這群孩子真的適合學校教育嗎?

在日本,已有專業研究機構提供學習資源,幫助拒學症學生開闢另一個學習管道,他們更發現,其實許多拒學症學生擁有特殊才能,若是耐心培養,將是日本未來頂尖人才。

2014年底,日本財團和東京大學的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策畫「異才發掘計畫」,從600名學生中挑選15名栽培,這些學生的共同特徵是不適應學校生活,有的甚至休學在家,但每個人都擁有異於常人的專長。

例如今年小六的濱口瑛士,是一名天才小畫家,一天能畫出上百幅畫作,不過他卻有書寫障礙,連最基本的五十音都不會寫,漢字也不認得,他曾在受訪時抱怨:「在學校,大家只會放大我不拿手的地方,看不到我厲害的地方,這讓我很痛苦。」他說,在其他人眼中,他就是個怪咖,現在能加入計畫,讓他相當興奮。

除了他以外,其他學生也同樣天賦異稟,有一名小五生是專業農夫,對作物特性瞭若指掌,並栽種蔬果給家人吃,還有一名學生熱愛爬蟲類,還自己鑽研適合蛇類生存的環境,以及能寫出優秀散文和小說的小三男童。攤開大家背景,每個學生的專才都令人嘖嘖稱奇。

當初為何發想此計畫?《遠見》獨家採訪日本財團「異才發掘計畫」的專員吉田稔(Minoru Yoshida),他表示,拒學症的學生遠比想像還多,根據統計,每年日本的拒學症學生就將近12萬人,包含國小到國中階段,這些學生因各種原因拒絕上學,大部分是無法適應學校環境。

但專家觀察,在這些學生中,許多人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是少見奇才。他說,對這些孩童來說,學校教育並無法提供任何協助,若是讓他們繼續上學,恐怕將打壞學習熱情,甚至產生自卑心理,「無法到學校學習的他們,難道沒有其他替代方案?」為了讓他們發揮長才,此計畫因而誕生,「這些孩子的特殊才能無法用考試或分數來衡量,」吉田稔說,未來他們不僅能學習學科知識,包含他們的興趣專長也是培訓重點,像是音樂、美術和科技等類別。

此計畫預計每年招募10名各領域專家和家庭老師,提供線上導師制度,並且設計教材,另外也開設各種領域課程,例如烹飪、栽種蔬果和音樂等,讓學生享受到豐富的學習資源。

「我們的目標是激發學習潛力和動機,」吉田稔認為,教育的目的,無非是讓每個學生挖掘自我興趣,並且培養成專長,而這些小天才們從小就擁有長才,不好好栽培,將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回頭看台灣,目前並沒有類似的培訓計畫,試想,這些逃學的「怪咖」小天才們如果生在台灣,從小將面臨哪些衝擊?是學校裡的異類,被導師送進輔導室?在家被保守思維的家長視為壞小孩?被迫在傳統教育體系成長,逐漸喪失自己?

今年起,部分大學開始推動特殊選才計畫,讓擁有特殊專才的學生不必筆試,就能進到大學就讀,像是台大數學系招收全台唯一一名「數學火星人」,預計培養成數學界的愛迪生,清華大學則是開出10個名額,吸引全台最年輕棋王、滑輪比賽世界冠軍以及程式設計高手等人爭相就讀。

面試過幾十名特殊專才學生,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陳榮順有感而發地說,雖然擁有專才,不過幾乎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不容易,像是如何讓學校課業和專才練習達到平衡點,就是一大難題,「很難想像在國高中時期,他們要靠多少毅力來維持自己的興趣?」「他們從小其實歷經多番掙扎,無論是對父母、對同儕或是對自己,」特殊選才遴選委員會召集人、清大副校長周懷樸觀察,這群特殊專才比一般學生更有想法,也對未來有企圖心,「應開放更多名額讓他們上大學,異質性學生的加入,將讓大學校園有更多創意激發。」提倡適性發展的年代,這群天生擁有特殊專才的人更應該被重視,若無法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家長和社會不給予機會,只怕一夕間,天才徹底淪為庸才。

arrow
arrow

    讀寫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