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美術的創造課裡,美學課題要具體教導,但創造卻不能直接示範。換到寫作的話,寫作的主題要具體教導(實體或是實例引導,最好出自於引導人的實例),但創造卻不能直接示範〈題材及切入點則需孩子自行找尋〉。

----------------------------------------------------------------------------------------------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鈴:學畫畫,從張開眼開始
2009-04 親子天下雜誌5期

最好的視覺藝術教育,應該是從張開眼睛開始,每分每秒都在學習。在歐洲,沒有台灣林立的美術補習班,但他們的孩子,舉目所見就看到大地美學,可以說每天張開眼睛就在「補」了……

不論大人、小孩,只要造訪蘇荷兒童美術館,正式參觀前都必須畫一張包含房屋、花、草、山、腳踏車等的圖畫。根據我們統計,八○%以上的參觀者,只要畫到房子,幾乎都是畫三角形屋頂的茅草屋;畫到花朵,總是畫五片花瓣兩片葉子。即使是經常覺得孩子畫不好的大人,也是如此。
根據研究,每個人其實都有藝術才情,尤其五歲時是達到原創能力頂端,位於與藝術家等高的頂點。進入小學階段的六歲到十一歲,由於視覺成長認知與繪畫技術表現能力雙向發展還不平衡,造成強烈的自我批判,是孩子對繪畫最感到困難的時期。

此時若沒有透過美學元素,讓孩子獲得適當引導,只是一味要求「畫得像」,不僅苦了孩子,也會使原創力停留在U型底部,壓抑了孩子藝術發展的信心。

美術老師的自我檢視非常重要。有些教得「太過」的老師,會用整張圖示範與控制。譬如他帶來孩子的圖,每張畫的蝴蝶都朝同樣的方向飛,而且在每隻蝴蝶下方,都有幾朵白色小花。這就可以證明,老師在示範時就是這樣畫,所以全班也都跟著這樣畫,畫面很雷同類似,圖是畫得好,卻造成孩子倚賴。
另一種老師則是「不足」,沒有透過各種具象引導,讓孩子真正「看清楚」蝴蝶,以致孩子畫了半天還是「看不見」,甚至畫成了死的蝴蝶結,觀察力完全沒被開啟,老師的理由卻是任孩子自由發揮。在美術的創造課裡,美學課題要具體教導,但創造卻不能直接示範。

至於家長的共同缺點則是:父母在看兒童畫時,總是努力尋找「看得懂」的東西,「畫得像」成為唯一標準。但「像」其實有很多種,形狀、色彩、質材等各種不同的像,都是「像」。
遺憾的是,台灣家長往往只看得懂「形狀」像,若畫面上只看到一堆翅膀,感覺上有一千隻蝴蝶飛舞的「意象」,許多家長就無法領會。殊不知,畢卡索正是打破形的酷似,畫不同向度在同一平面上的組合!

藝術應回歸到學校與家庭教育

台灣的才藝班密度,在全世界若非排名第一,也可能是前三名。但平心而論,美術教育用才藝班的型態來教,效果其實有限。老師一星期只見孩子九十分鐘,整班的孩子又不只一位,老師真的很難「適」每位孩子的「性」。即使來了兩、三年,老實說我也很難培養到美感的深度;若有老師告訴你「把孩子交給我,我馬上讓他很有藝術感」,這一定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種藝能,都需要時間累積。

我認為,最好的視覺藝術教育,應該是從張開眼睛開始,每分每秒都在學習。

在歐洲,沒有台灣林立的美術補習班,但他們的孩子,舉目所見就看到大地美學,可以說每天張開眼睛就在「補」了。
但台灣的孩子,多久看一次夕陽?多久才體會一次磅礡的海浪?失去了「大自然」這位最偉大的老師,加上台灣都市意象錯亂,我們孩子從每日的視覺感受中,就已缺乏大自然的曼妙啟示,請問美術教育該怎麼教?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回歸到學校與家庭教育。老實說,學校課表中雖有美術課,但可惜的是,在目前國小全科包班的制度下,許多級任老師不懂藝術,不了解美術專業,也不知道美術該怎麼教,反而告訴家長「孩子畫不太好、帶去美術班看看好了」,為什麼我們無法在學校就學好?這真的很值得思考。
- - -

林千鈴

現任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蘇荷藝術教育聯盟藝術總監。
曾任美國紐約Evergreen Art Education Center專任教師,於舊金山、矽谷、台灣等地成立蘇荷藝術教育聯盟共33處教學中心,並於2003年創立台北蘇荷兒童美術館。

◆給家長的貼心提醒:

「像」有很多種,形狀、色彩、質材等各種不同的像都是「像」,但台灣家長往往只看得懂「形狀」像,其他的「像」都不認為是像,甚至無法領會兒童畫的「意象」。

※我們往往只要求孩子重形不重意,導致孩子只會模仿不會運用,所以孩子不會造句是應該的。

#讀寫堂關心您‬‬‬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
#全盤接收不如不讀

arrow
arrow

    讀寫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