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堂課,我們一起定義的童話-------潘逸嫻老師

 

在這堂四年級的「經典文學課」裡,我把定義「童話」的權力,交給比我們更貼近童話的小朋友。

什麼是童話?怎樣的作品是童話?童話有什麼特色?

寫給小孩子看的,都有注音、有圖畫,小朋友先給了最直接的答案,再從形式上回答。有注音、有圖畫,是因為小朋友不大看得懂字,除此之外,有些小朋友可能不想看那麼多字,他就可以看圖畫。接著這個話題再問:有注音和圖片就是童話嗎?孩子們陷入思考,我提示他們從故事內容想。
「啊!老師,我覺得很奇怪,童話開頭都有『好久好久以前……』」為什麼呢?很久很久以前感覺比較有趣、沒有人知道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們努力以自己的語言,說明童話的神祕感,說明在童話的遙遠時空之下,人們可以有更多浪漫卻真實的想像。

講到開頭,自然的也講到結局。童話故事的最後常常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孩子們都認為是因為要給「小小孩」看才這樣寫,事實上不可能都是這樣的結局,他們現在擁有的閱讀經驗,早已有更多結局了。如果現在看到的結局只有「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個孩子說,他會覺得「不夠」。

童話還有什麼特色呢?幾秒鐘靜默後,一個孩子說出常常有動物這個答案。為什麼是動物呢?由孩子們的答案,我們一起討論了童話故事角色性格較扁平的特性,藉由動物特點可塑造角色。這段「為什麼是動物」的討論進入尾聲,有個孩子說出了一個令我難忘的想法:「如果是人,太真實了!」
他們不只讀童話,還站在更高的角度,說出童話的寫作手法及寫作意圖。我讚嘆不已!

arrow
arrow

    讀寫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