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與不及都不好,至於之間的拿捏如何,依循著對孩子的關心與了解。

-------------------------------------------------------------------------------

※孩子不曾欠缺和失去,又何以學會珍惜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惜物、有衣食,都是很長遠的教育,也必須身教才能承傳下去,不能富自己卻窮孩子,要孩子惜物首先要由自己做起。共勉之。

女兒日前帶了一盒老師在生日會送的顏色水筆和朋友一起玩,一起畫畫。回家要收拾時,發現有一半的水筆的筆尖都陷入筆桿裡,用不到了。我看見那些廢了武功的水筆就皺起眉頭,她很鎮定,像解釋又像卸責的說:「本來大家一起畫,還好好的…..後來我去了玩其他玩具,沒有留在書枱那邊,回去就變成這樣了。」我問:「那怎麼辦?」女兒想了一會,說:「不如我求老師再送一盒給我?」我說:「不會,老師不會再送你。」(我後來在手冊的家長欄裡也囑咐老師不要心軟,不要再送她一盒。)女兒開始知道難過了,有點怨憤:「早知道就不帶去了!現在沒有水筆畫了!」

分享是一個課題,但我認為惜物是一個更重要的課題

我看見她這個直接而真心的反應,覺得有點出乎意料。其實她有很多反應都出乎意料的,如果是我小時候一盒喜歡的顏色筆被弄斷了幾支,我會心痛得流淚,但她沒有,她很鎮靜;如果是我的顏色筆弄斷了幾支,我是不會也不敢向老師或父母要多一盒,但她不是,她首先想到的是「再向父母/老師要新的就可以了~」。不過有一點是一樣的,小時候的我或她都會後悔然後想,早知道就不帶去分享了。

分享是一個課題,但我認為惜物是一個更重要的課題。說來有點慚愧,我是從來不會逼孩子去分享玩具的媽媽,如果有小朋友看見他們玩得很高興而說:「分享!一齊玩!」我會首先問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可以嗎?」如果他們搖頭,那我就禮貌的向要求分享的小朋友說:「不好意思,他/她現在在玩,暫時不分享,下次吧?」

這句「下次吧」我可是很有信心地說出口,我相信分享是很自然會學會的。大概是入學之後,他們多了機會接觸其他小朋友,看見他們的玩具也想玩的時候,就自然學會這「算術題」:不分享,就只可以玩自己的玩具;分享,就可以玩自己的玩具、同時可以交換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來玩。所以現在不論大兒子還是女兒,他們都是很願意分享玩具的,因為他們已經過了那個「獨佔」的階段。女兒經歷這事之後,似乎又陷入另一個深淵:為怕弄壞而不再分享。好像明明學會了分享卻又倒退了。但另一方面她似乎是初嘗失去的經歷而得出這個很自然的反應。

害怕失去,不就是「惜物」的開始嗎?而我認為「惜物」是更重要的特質。

我媽媽還保存了我幼稚園的成績表,我的學術成績都是丙丙聲的,「整潔」也常常拿大黑豬,可是有一項我是出類拔萃的:「惜物」一項我是甲。我小時候的家境不富庶,住在秀茂坪(已清拆),我大部分的衣服、玩具,都是接手兩位姐姐的。顏色筆或鉛筆都是用到很短才丟棄。媽媽不會隨便買玩具,她憶述那時我為了玩具而賴在街上,她就由得我哭鬧、不為所動。大時大節或生日或親戚送,我們才有機會收到新玩具。玩具壞了或不見了,媽媽不會補買,不過會教訓我們說:「如果當初好好珍惜收藏,就不會不見/不會壞,可以繼續玩了。」全家最貴的玩具是Lego,我姐姐出嫁時都不捨得丟棄、陪嫁一樣帶去夫家了。

我和女兒最大的分別應該是這裡:她的環境比我富庶得多了。她的幼稚園每一個學年會開一盒新的顏色筆,她結業時拿舊的一盒回來,還是滿滿的,可是下個學年書簿費裡又包了一盒新的顏色筆,她未嘗過顏色筆變短、快沒有那種顏色用的感覺。她生日收到極多禮物,絕大部分都是玩具,她不曾試過不夠玩具甚至沒有玩具的感覺,她不曾長久去「恨」和「盼」一件玩具,因為很多時候大人知道她的願望就很快滿足她。簡單來說,她不曾欠缺和失去,又何以學會珍惜呢?

這一次她輕描淡寫地提出:「叫老師再送我一盒就可以了。」我聽起上來好像有什麼出錯了。玩具或文具掉失了、壞了,不是應該要承受一點後果嗎?為什麼我或老師非得要用新物資去填補你本要承擔的後果呢?我小時候媽媽沒有一個「再買過」的選項,壞了就是壞了、遺失了就是遺失了,要等待下一個時機才可再擁有。例如我表現好,老師或會再獎勵我一盒顏色筆呢?那擦膠、鉛筆不見了又如何?媽媽會很嚴厲地教訓我,之後還是會為我補充的,因為那些是學習用的必須品。

灌輸「惜物」這態度時,也必須教管理財物和同理心

可是有一點極難拿捏:「惜物」過了火位便會變成「自私」,這跟「節儉」容易變成「吝嗇」的道理一樣。例如自己明明有顏色筆,可是我就是喜歡「借」鄰座同學的藍色顏色筆來畫天空;我也有一樣的機械人玩具,可是要對打的時候,我必會用其他人的機械人來打,自己的則收藏在背囊;我明明有很多Thomas火車,我很想知道Thomas火車從高處墮下會如何,所以我拿另一個小朋友的Thomas火車來做實驗…… 對,你是好好的珍惜了你自己的文具和玩具了,可是你有珍惜他人的財產嗎?所以灌輸「惜物」這態度時,也必須教他管理財物和同理心。

當女兒憤然說:「早知道就不帶去(分享)了!」的時候,我就問她:「如果你一直看管你的水筆,你覺得它們會不會壞?」她說:「不會,因為我看著。」我說:「所以,你是可以分享的。只是分享的時候,你要跟小朋友說明要好好珍惜、小心使用(就像我交新便當給你爸爸時說的一樣)。水筆是你的,好好保管是你的責任;它們有損傷了,你也有責任,知道嗎?」她望望手裡那些沒有頭的水筆,表情由不忿轉為可惜歉疚。「同樣,你分享其他人的玩具時也要好好珍惜。如果玩具壞了,它的主人也會很傷心,就像你現在感覺一樣。」女兒思考良久才點頭說:「嗯,知道……」

說起上來,家裡最惜物的應該是外子了。兒子有很多爺爺、姨媽送的玩具火車,但玩得太多便壞。外子會不厭其煩地把這些壞了的玩具火車帶到東京玩具火車生產商門市去修理,等待一兩個月,修理好再去領回。好不容易修好了一批火車,其他火車又壞掉了,長此下去不是辦法。外子趁大假回日本探親的時候,報名參與「玩具火車修理班」,課堂上有一班志同道合(同病相憐?),都是兒子很愛火車但又常常弄壞的日本爸爸參與。他還買了一些配件,回港後教兒子自行修理。弟弟最近也開始喜歡玩火車了,他玩的火車還是哥哥七年前玩的玩具火車。

他枱頭還有一本N年前白水社出版的《中国語辞典》,裡面還有外子學中文時的標記。有點殘舊,可是他沒想過要掉去,間中還會拿上手翻開時說:「拿去修書、翻新,將來送給孩子用。」對,日本還有「書籍修復師」這職業的。
時代進步、物質富庶、生活條件改善不是不好,只是往往令人更易貪新厭舊、忘了舊物的好。學校的成績表早就沒有「惜物」這一項了,可是這特質真的不重要嗎?我認為重要。惜物、有衣食,都是很長遠的教育,也必須身教才能承傳下去,不能富自己卻窮孩子,要孩子惜物首先要由自己做起。共勉之。

本文獲授權轉載。作者Facebook及博客。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歐嘉俊

arrow
arrow

    讀寫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