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988_587953547955939_2089942107_n

《讀 教養》不要趕,等他一下下

親子天下特刊 /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

孩子漸漸長大,親子共遊的機會更多了。但是,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興沖沖的外出,結果像被打敗似的回家。其實,家長若能調整心態,做好準備,將可漸漸享受帶幼兒出遊的樂趣。

排在長長的隊伍中,好不容易快輪到了,孩子突然冒出一句:「我想上廁所。」大人不死心的確認:「快尿出來了嗎?」孩子確信的點點頭。這時只好先去廁所,回來後重新排隊。終於,搭乘了好玩的遊樂器材,孩子卻意猶未盡,不肯下來,哭著要再重坐一次。耐心快被磨光的大人抱起孩子安撫了一陣子後,孩子堅持要大人抱著他走,體力、心力都快用盡的大人,隱忍的情感似乎即將爆發……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曾有的經驗:興沖沖的外出,結果像被打敗似的回家。

幼兒的生理發展,隨著四肢及神經系統間的協調性愈來愈好,小肌肉的控制能力提升、睡眠時間減少,能做的事變多了。在心理發展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這時期的孩子有渴望嘗試新事物的動機,想做的事也多了,此時帶幼兒外出的確是個好時機。

親子出遊不再敗興而歸

看著孩子漸漸長大,能勝任更多事物,家長的確滿心歡喜。但是帶幼兒外出時,他們的活動範圍繞著家長轉,且剛學會控制大小便,正在學習掌控身體,要用全身的感官接收源源不絕的新奇刺激;要擺平想嘗試每件事物的欲望,對幼兒是一大挑戰,對家長也是。家長若能調整心態,做好下列準備,將可漸漸的享受帶幼兒出遊的樂趣:

●讓孩子漸進學習:三歲前,幼兒一切發展尚未成熟,完全是以父母為中心而進行活動。這時可從鄰近公園、學校開始,帶著孩子漸漸熟悉、觀察外界,讓他自己找到一些對這世界的覺察及規律,如:遊樂器材怎麼使用、人多要排隊……將有助於他發展社會化能力。

●情境轉換預先告知:有哪些變化是孩子可能會介意的,可先讓他做好心理準備。例如:明天要坐車去玩且過夜,孩子希望帶哪些小玩具陪著他呢?

●預備時間拉長:此階段孩子會想自己動手操作生活上的事物,藉此得到勝任感與獨立感。所以家長需預想任何事的準備一定會拖延些時間,包括穿衣服、穿鞋子、吃飯……事先拉長預備時間。否則,若為了趕時間而催促,必會造成親子間的不愉快;家長直接操作,也會影響孩子的責任感及獨立性。

●等待時間的安排:外出遇到排隊的機率很大,甚至有時孩子會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時若能跟孩子玩些小遊戲,例如:猜拳、親子按摩;或事先幫孩子準備收納方便、可獨力完成的小玩具,藉此幫助孩子學習等待的能力。

●孩子情緒的接招與安定:遇到累了、想繼續玩、不想回家、事情跟他想的不一樣……等情況,孩子會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現他的情感,發脾氣、大哭是難免的。父母這時若能試著說出孩子的情緒:「你很想繼續玩,不想離開,媽媽知道。但接下來要輪到其他人了。」並找個安靜處,陪他哭一哭或生氣一下,孩子自然能夠平復下來並接受事實。父母一定要先在心中告訴自己:孩子正在學習面對這些挫折,需要時間;況且丟臉是一時的,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急不來。

●接受孩子的學習速度:有位爸爸曾經分享,他帶四歲兒子到遊樂場玩,發現兒子用欽羨的表情看著大哥哥們坐滑水道。他力邀兒子嘗試,兒子有些勉強的去玩,但自此以後就畏懼下水。爸爸猜測是不是那次的經驗,讓孩子覺得下水是一片黑暗、一直下沉的感覺,如果沒有大人在是危險的。

的確,有時候家長會覺得到了現場沒試試很遺憾,力邀孩子嘗試;但孩子的心力尚未準備周全,可能反而無法享受。其實,孩子的生命歷程還很久,有很多機會嘗試,這次帶著不滿足離開,或許下次就是他挑戰的最佳時機。

●情感的關心:有時難免會遇到無法避免的事,大人如果能在事後關心一下孩子的心情,試著語言化孩子的情感,他會因為被大人理解,心情較為安定。曾有個孩子只要搭捷運,就開始刷臉,之後媽媽才知道原來孩子首次搭捷運的經驗很不好。那次正值下班時間,五歲的他被大人擠得快喘不過氣,且很擔心跟媽媽走散,所以搭捷運對他來說是個快被壓扁、害怕被遺棄的經驗。由於孩子的心情被理解了,媽媽也邀他在下次人少時搭搭看,孩子之後對捷運的想法就改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讀寫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